前言
这阵子餐饮圈真是热闹得很,大家都说“人间烟火气,最暖人心”,可如今的外卖盒,锅气儿都封不住了!
虽说有点夸张,可真有家店儿,十几年老店,就是坚持现炒,从来不用塑料袋装菜,客人都得端着碗蹲在巷子口吃。
如今连米其林都开始搞外卖,那为啥还有人老板硬是坚持现炒呢?
是情怀在作怪,还是里面真藏着点“锅气经济学”的门道?
高端餐厅都低头做外卖,图啥?
过去,谁能料到那些人均800块的黑珍珠餐厅会跑去搞外卖业务?
现如今,北京的美·大董海参馆,外卖菜单上竟然有78块的宫保鸡丁饭,还有卖得最火的16元素包子;广州炳胜私厨也把原本近500元的堂食人均价,压到了98元的外卖套餐。
咋说呢,这些高档饭店忽然降格打江山,是因为环境和市场变化太快,他们得跟上节奏,才能继续稳住饭碗,别被别人甩下马。
瞅瞅数据就明白了,2025年上半年,海底捞实体店营收掉了6.89%,外卖订单却蹭蹭涨了59.72%。
你看北京清河万象汇,餐饮店里有80%都开了外卖,哪怕是那种人均消费60块以上的正餐店,开外卖的比例也高达73%。
对这些店来说,外卖早就不光是“添头”,而是非抓不可的增长点。
仔细一瞅就知道,高端餐厅做外卖特别“讲究”:像大董的招牌烤鸭、炳胜的帝王蟹,这些硬货根本不进外卖菜单,外卖里都放些主食和便宜的菜。
既不会打扰到店里吃饭的顾客,也能顺带多挣点网上的钱,这招稳妥又保险。
不做外卖的馆子,大多在“两极”
不过,并非每家店都拼外卖,现如今还有不少专注堂食的,基本都集中在价格的两端。
头部那波顶尖餐厅,比如新荣记,这家旗下的高端店,无论是黑珍珠还是米其林入选的,都没跑去做外卖;但平价路线的荣小馆,早早就进驻了外卖平台。
为啥呢?其实很简单,顶级餐厅注重的是现场的氛围和服务体验,外卖很难复制那种感觉。相反,价格亲民的店铺更看重销量和流量,外卖正好帮他们扩大客源,生意自然就更火爆。
高档餐厅卖的可不仅仅是菜,还有包间的私密感、服务员的细致关怀,甚至那种“请客有面子”的品牌价值,这些玩意儿,外卖根本带不走。
再说像宁波、济南这类非一线城市,顶级餐厅本来就不多,宴请的生意早就排满了,哪用得着靠外卖来撑场子呢。
另一边那些人均消费几十块的小炒店,店主直言:“忙得连脚都离不开地,哪有空闲搭理外卖单?我们现炒的菜,哪能准时准点出锅呀?”
这类店铺主要靠老顾客撑着,周边小区和产业园的住户天天光顾,生意那叫一个火爆,几乎饱和了。
中间还有些接地气的,比如办公楼下头那些卖煎饼果子、小笼包的快餐摊。
一个煎饼七八块,做外卖的话,平台抽成加配送费一扣,差不多没啥赚头了。
他们主要靠上班族下楼排队那短短几分钟的买卖,现作现卖,根本没必要弄外卖。
不做外卖的底气,从来不是“任性”
有些人可能会嘀咕:“不接外卖不是傻了吗,少赚了多少银子呐?”
其实啊,那些不干外卖的店,背后都有点儿真本事撑着呢。
要么就是店里堂食忙得团团转,周末排队排得老长,根本没空儿顾得上外卖;再有就是做外卖赔本,比如那些小摊儿,赚不了几个钱还得交平台费;还有就是菜品本身不适合外卖,像那种得现炒现吃的,一凉了味儿就走样儿,送到人手里反倒把自家名声给弄坏了。
可这底气也不是稳得板儿,他们不是不想坚持堂食,只是线下客少了,才得绞尽脑汁想招儿,找出路。
换个角度琢磨,那些依然不靠外卖立足的馆子,才叫真有骨气——不是手里捏着稳稳的铁粉儿,就是掌握了送不到外卖的独门绝活。
结语
说不定将来,点外卖会变成吃饭的家常便饭。
要是偏偏就喜欢堂食的店,那肯定是爱吃“现炒鲜香”的吃货们的最爱了。
毕竟有些滋味,非得坐在店里才能够品出来的那种真味道。
你说是不?这味儿,不亲自坐下尝尝,真难体会个透彻。